“……”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低声讨论,罗洋注意到几位资深设计师正在快速记录着什么。
“更重要的是。”他提高声音继续道,“‘半无尾布局的操纵特性与常规布局类似,有利于习惯了歼15的飞行员进行过渡……在当年的竞标受挫后,预研办公室这几年一直在优化这个方案,特别是与航发集团合作后,在动力系统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说到这里,罗洋转向坐在角落的李春蓬:
“李主任,请你介绍一下目前的进展情况。”
李春蓬,预研办公室主任,一位约莫三十岁出头、戴着厚眼镜的技术专家,闻言有些局促地站了起来。
如果从逆光的角度看过去,甚至能注意到额角上出现的汗珠。
“呃……谢谢罗总。”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中透出几分紧张:
“近四年以来,我们一直和航空动力集团的常浩南院士团队合作,针对第五代变循环发动机的性能特性做出针对性改进……”
“尽管目前常院士本人的主要精力仍然集中在高超音速飞行器上面,但也已经有不少气动方面的研究成果被转化到了雪鸮方案上面……”
说到这里,李春蓬突然停了下来,显得有些支支吾吾。
这个项目一直都是挂靠在航空动力集团名下,只是定期向盛飞进行汇报进展而已。
因此罗洋看见对方这副表现,下意识以为是工作遇到了什么阻力。
毕竟以央企三级部门一把手的位置而言,李春蓬确实过于年轻,相对缺乏经验。
只不过跟他对接的那位更加离谱罢了。
因此开口鼓励道:“新技术应用难免遇到困难,有什么问题尽管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不是进展不顺利的问题……”李春蓬推了推眼镜,解释道,“事实上,雪鸮方案的进展……可能和大家想象的不太一样……”
听到这句话,罗洋和孙琮交换了一个疑惑的眼神。
“什么意思?”孙琮直接问道。
李春蓬露出复杂的表情:
“最近几个月的进展太快,所以整个方案有可能出现……呃……完全翻天覆地的变动。”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总的来说,航空动力集团那边已经确定,未来的第五代发动机除了变循环技术以外,还会采用没有机械动作结构、因此不会产生额外重量和可靠性负担的引射式矢量推进技术。”
李春蓬平复了一下情绪,介绍道:
“而相对应地,我们预研办也正在讨论,是否要将雪鸮验证机的设计方案从最开始类似yf23的半无尾布局改成同时取消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的全无尾布局,通过推力矢量技术结合嵌入式舵面提供操作力矩……只是还没有形成一致结论,所以没向集团方面汇报。”
“什么?”
会议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很快有人提问:“这个意思是……飞翼式布局么?”
罗洋抬手示意大家安静:“让李主任把话说完。”
李春蓬启动电脑,并打开了一张渲染出来的3d设计图。
很快,投影屏上立即显示出一个前所未见的飞机设计——流畅的翼身融合体,没有任何突出的控制面,如同一片锋利的刀锋。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个巨大的变动震撼到了。
罗洋第一个回过神来:
“但实现无尾方案最大的障碍应该不是控制力矩而是航向稳定性……没有垂尾,在大迎角状态下很容易进入尾旋,你们准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目前还没有工程上的解决方案,但理论依据已经确定下来了。”李春蓬切换到另外一个pdf文件,显示出一组复杂的流体力学方程和压力分布图,“可以通过在高速流场中构建一系列压缩和膨胀流动,使飞行器后体迎风面产生高压区,背风面产生低压区……”
他指着屏幕上不断变化的流线图:
“结合具有侧向投影面积的后体型面,就能形成一个等效于垂直尾翼的航向增稳力矩……简单说,我们不是用实体舵面,而是用一个‘空气舵’来保持稳定性。”
安静。
连空气都仿佛凝固下来。
几分钟后,一位气动力学专家突然敲了敲桌面:“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设计理念……但必须承认,李主任他们的方案相当天才,而且具有可行性。”
罗洋走到屏幕前,仔细研究那些复杂的图表。
作为资深航空工程师,他立刻意识到这个方案的革命性意义——
没有活动舵面意味着更轻的重量、更低的雷达反射面积,以及更简单的机械结构。
“那么,大迎角状态下呢?”罗洋询问道:“平飞状态下当然符合逻辑,但随着迎角的增加,突起的后体型面对流场干扰能力减弱,迎风侧与背风侧的压力不对称程度降低,后体提供的航向增稳力矩肯定会随
海棠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