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副总师这个岗位听着好像挺重要,但在职能上只是负责与风洞测试有关的具体工作,跟刑牧春这个正牌的副总设计师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之前姜宗霖能全程跟着一起参与总体方案规划,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资历和水平确实足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在原来的时间线里算是常浩南的顶头上司。
如今的李敏显然没有这种条件。
再加上她这段时间能理顺本职工作都很不容易,也没精力再关注其它方面。
“冲压发动机没有旋转结构件,没办法像常规涡扇发动机那样,在产生推力的同时还能带动发电机发电。”
常浩南一边盯着屏幕上的数据一边解释道:
“所以要想实现相对稳定和大功率的电力输出,就只能利用双模态冲压发动机来流能量较高的特点,向其中引入磁流体发电技术。”
“您是指……hd技术?”
毕竟是搞超高速风洞研究的,李敏对于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只不过……
她又往旁边的监控画面上瞄了一眼:
“我之前还写过论文研判过美国人在x43a上面测试过一个hveps系统……但也没有这么夸张的结构?”
这个时候,控制台屏幕适时亮起,一副三维剖面图跃入眼帘。
李敏猛地凑近,只见进气道末端、燃烧室之前的位置赫然标注着“hd发电通道”,而尾喷管后面本应是发动机的位置却成了“hd加速器”。
“发电机在进气段工作?”
她瞬间反应过来。
“hveps系统把发电机放在燃烧室后面,这样的设计确实更符合直觉,而且经过燃烧之后的气体等离子化程度也更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发电效率。”
常浩南解释道:
“但实际上,对于高超音速飞行状态而言,气动加热就已经足够产生电离效果了,再结合电离种子生成器,也能产生足够的电势差,反倒是发电机后置设计受到结构限制,只能用电子束作为电离发生器,而电子束电离就像拿筷子搅蜂蜜,难免会引发感应涡电流,降低hd的性能。”
此时风洞的充气声已转为低频轰鸣,数盏红色警示灯开始旋转。
对讲机里传来各岗点的确认声:“激波风洞压力90……磁约束电源在线……激光干涉仪校准完成……”
“况且。”
常浩南戴上耳麦,准备下达测试开始的指令。
但看了看时间还够,于是又回头补全了剩下的部分:
“引入hd一定会带来总压损失和热效率下降的问题,而如果把hd放在喷管后,那么这些损失就只能白白浪费掉,而把hd设置在燃烧室之前,相当于……”
李敏也已经捕捉到了其中的关键:
“——相当把总压损失转化成燃烧室调节手段,在进气道中额外引入一项控制来流参数的自变量?”
她的声音因为震惊而显得有些尖锐——
这可不仅仅是个思路上的转变,还涉及到绝妙的气动感知和控制。
常浩南则对她的回答报以满意:
“没错,可以扩大飞行条件和改善非设计点上的燃烧性能,总体上仍然有利于双模态冲压发动机的高性能化……”
霍尔效应
“第一轮测试开始,来流马赫数15、迎角+5°、磁相互作用数029、持续100毫秒……”
“……”
常浩南的目光紧盯着主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整个风洞实验室。
随着指令下达,风洞外部传来低沉的轰鸣,如同远方滚动的雷声,压缩空气以突破音障的速度通过测试段,在监控画面上形成一片依稀可见的乳白色湍流。
凌霄-1改修长的银色躯体在高速气流中发出微弱的高频震颤,表面覆盖的蜂巢状强化陶瓷隔热瓦在强光照射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
“来流速度稳定,152,总温530k,来流压力52kpa。”
李敏快速报出读数,声音因紧张而略微发颤。
在她面前的几块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从近百个传感器传回的数据流,这位年轻的女工程师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不断调整着显示在前方大屏幕上的采集参数,额前的碎发已经被汗水浸湿。
与此同时,控制室内十几双眼睛同时聚焦在最前面。
第一组数据很快出现:气体电导率357ho/,出口压力252pa,温度620k……
这些数字依序显示在巨大的液晶屏幕上,被自动记录进实验数据库的同时,也由专人在控制室后方的物理记录板上被同步更新——这是常浩南坚持保留的习惯,他认为物理介质,比如白板和纸质书籍在需要激发灵感的时候比电子设备更加有效。
“没有检测到电势差。”
负责监控电极的工程师王睿略显失望地报告,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再次确认了示波器上的平坦
海棠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