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郑良群所担心的却并不是这些:
“我是在想,演习结果表明,即便技术水平相当,空地对抗中的防守方也始终处在巨大劣势,这对我们来说可不算是个好消息……”
乔晨青当然听得懂他的意思。
尽管这些年来的敌我态势有所改善,但就整体局面而言,华夏仍然处于战略守势。
“这倒是不让人意外,早不就有说法么,防空防空,十防九空……没人能通过防守赢得主动权,所以我们的前辈才建立了‘积极防御’的概念。”
说到这里,他稍微停顿了一下,接着话锋一转,出言宽慰道:
“而且从战术要求上讲,能够驱离敌机并拦截住对方发射的弹药,就已经算是完成防空部队的基础任务了,至于攻势制空……那应该是航空兵的工作。”
这番话无疑让飞行员出身的郑良群相当受用:
“不过,最好还是能继续延伸防空导弹的有效攻击范围……”
就在此时,从后面传来了另一个声音:
“恕我直言,这个难度很大……”
二人回过头,发现是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的沈芳忠总师。
他此行前来的目的,是通过收集一线反馈,为红旗9的下一步改进型号做准备。
但刚才却听到了一个让他几乎心肺停止的要求,于是赶紧解释道:
“因为动力形式以及弹体尺寸的限制,像48n6或是标准2那样200k出头的有效射程就基本已经是极限,更新的40n6或是标准6虽然可以把纸面数据延伸到300-400k之间,但那只是通过更换主动雷达导引头,获得了在射程远端俯冲攻击低空目标的理论能力而已,很难命中有机动性的目标……”
“……”
郑良群和乔晨青对视了一眼。
最后还是前者开口问道:
“沈总师,过去两天的情况您也看到了,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解决……或者至少是缓解这样的被动局面?”
沈芳忠露出苦笑:
“这可是全世界同行都面临的最大难题……哪有那么容易……”
短暂的感慨之后,他还是正色回答道:
“非要说的话,目前的主流路线有两条。”
“一是让大型远程弹和小型中程弹在同一个系统内兼容,提高火力通道的数量和火力持续性,比如你们应该看到过996系列防空导弹和48n6系列防空导弹在s300系统上共架发射,相当于把思路从拦截发射平台为主改为拦截弹药本身为主。”
郑良群思索片刻,还是摇了摇头:
“交换比还是不划算,而且只会让进攻方的活动更加肆无忌惮,甚至压缩空射武器的发射距离,可以作为备选方案,但没办法治本……第二种路线呢?”
这个回答并没有让沈芳忠感到意外,于是马上继续道:
“目前哪怕最先进的防区外空对地武器,射程也基本处在300-350公里这个范围内,所以,如果能让远程防空导弹在弹道末端也获得一样的机动性和命中概率,那就有机会在敌机进入发射阵位之前实现拦截。”
“这次过来之前我听说,陆军那边在推进剂领域搞出来了点有趣的新东西,如果能投入一些研发资源,那或许值得期待……”
射程延伸40?
让空军去跟陆军学怎么防空,这件事说起来实在有点倒反天罡那意思。
尽管陆军的编制序列也有防空部队,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装备过的射程最远的防空导弹也就是10公里左右的道尔1,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琢磨射程在40-60公里范围的集团军级别防空掩护。
组建头几个红旗16导弹营的时候,甚至还是从空军地导部队调过去部分教官,才拉扯起一班人马。
好在按照沈芳忠的说法,这次只是技术层面上的,最多也只会涉及到一些军代表之类的技术人员。
总算让郑良群松了口气。
他本人虽然无所谓这些细枝末节,但如果可能的话,谁也不愿意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在空军发展史上留下一笔。
随行的空军装备研究院主任李建强则显然对具体细节更感兴趣,趁着领导们都没说话的功夫开口问道:
“沈总指的是多脉冲技术么?”
“嗯……具体还不太清楚。”
沈芳忠摇了摇头:
“实际这个事情从大概去年末就开始有消息了,只不过一直都是以验证技术的名义不温不火在推进,项目资金来源也比较神秘,受到的关注不多……就连前阵子的实弹测试,都是借着陆军新型野战防空系统验收的机会,顺便打了几发……”
华夏的军工系统是个涉及数千家单位上百万人的庞然大物,近些年各种搭顺风车或是自筹资金开发的项目更是如井喷般出现,其中绝大部分都属于昙花一现,并不会有什么下文。
因此,即便是沈芳忠这样的型号总师,也不可能对同领域内
海棠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