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然连黄锐松都改了口,那至少在眼下,整个会场内也就没了研发路线上的分歧。
所有人的关注点便自然而然地集中在了常浩南提出的方案上面。
对于液体火箭动力、双锥体头部这个整体构型,最有发言权的其实应该是航天科技一院和六院。
前者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运载火箭总体研究单位,而后者则承担了我国绝大部分运载火箭动力系统的研制和生产任务。
当然,因为整个验证弹里面技术风险最低的就是动力,所以来自六院的代表只是非常简短地发了个言,表示具体情况肯定要等到性能指标确定下来之后再说,但无论最后选择何种推进剂,都保证不会给整个项目拖后腿。
不过,隔壁一院能说的东西可就比较多了:
“估计有不少同志都知道,关于双锥体构型,我们在90年代初曾经有过一段不太成功的尝试……虽然当时确实是走了弯路,不过相关技术资料我们还是保存了下来,而且一直有一个规模不大的团队在进行相关研究,等今天会议结束之后,我会把这个团队也纳入到高超项目中来。”
一院派出的代表刑牧春本身就曾是长征二号f的副总设计师,在单位内有着相当的话语权。
而他口中那“不太成功的尝试”则是在921工程论证阶段,他们曾一度选择过双锥体作为火箭头部外形,甚至有些放飞自我地考虑把飞船和火箭进行一体化设计。
也就是不要额外的整流罩,直接把飞船安装在火箭顶部,以尽可能节省推力和空间。
最后当然是因为过于激进而不了了之了。
但教训也是经验的一部分,总比什么都不知道要强。
“另外,如果在使用空射加液体发动机之后末段速度还是达不到要求,那可以考虑进行头体分离设计,在弹道顶点抛弃一级助推段,弹头内部再额外加装一个推力比较小的助推发动机,用于在弹头下降过程中进行额外加速,这方面的技术我们也有不少积累……”
“以及正好,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顺带让六院的同志们测试一下……”
刑牧春的声音本来一切如常,但在说到这里时却戛然而止。
稍微迟疑了一下之后,他转头看向坐在旁边的六院代表:
“你们那个项目,能不能在这……”
众人的眼神中原本还纷纷闪过一丝好奇,但听到最后这句话之后,也纷纷明白了怎么回事。恐怕是涉及到保密问题了。
虽说能坐在这个会议室里的人密级肯定全是绝密,但毕竟分属不同单位和研究方向。
很多内容还是不适合扩散得太广。
“这个倒是可以透露。”
好在后者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我们院11所手里有个已经在进行地面测试的350公斤级火箭发动机,虽然推力不大,但体积也很小……”
常浩南抬手阻止了对方继续说下去,然后试探着问道:
“是pbv……”
“没错。”
六院代表微微点了点头。
这个答案让前者不由得迟疑了一下。
pbv,也就是payload booster vehicle,有效载荷助推器。
在洲际导弹的多级助推器彻底结束工作之后,用于将分导式多弹头投掷到不同的轨道。
是顶级战略核威慑所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
在2005年这会,华夏还没有任何一种能够携带多弹头的战略导弹,因此六院的这项研究显然极为重要。
“我们验证弹的弹头只有制导系统没有战斗部,原计划是增加一个配重。”
一番思索过后,常浩南谨慎地回答道:
“如果能在不影响弹头本身性能的前提下安装进去的话,那我同意在上面增加一项验证内容……”
高超音速武器也好,分导式多弹头也罢,都是战略威慑能力的一部分。
那就应该算是一家人。
互相帮忙也是应该的……
……
接下来,会议一连持续了数个小时。
就连午饭,都是由食堂准备好,送到会议室里现场解决的。
而这种空射弹道导弹的总体设计,也逐渐在众人的讨论当中逐渐有了雏形。
有点类似一发尺寸更大,但没有整流罩,而是将整个头锥部分作为分离式弹头的ag183a。
当然,纸面性能,主要是射程和末端速度肯定要差上一些。
但搁在2005年这会,也绝对算是相当了不起的性能了。
直到已经快接近尾声的时候,此前几乎没怎么说过话的航天科技五院代表李荣卫突然提出了一个新的话题:
“常院士,我听您还有同志们的分析,这型验证弹的弹道高点大概在150-180k,也就是全程都在大气层内飞行,尤其速度最快的时候
海棠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