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书记李广杉正坐在办公桌前,一脸严肃地看着眼前刚刚下发到自己手里的红头文件。
虽说华夏科学院属于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但一纸命令直接从决策层给到研究所一级单位,还是极其罕有的事情。
过去发生的寥寥几次,也都是因为部分资深院士的个人缘故。
比如1992年时,钱老曾提出建议,认为在乘用车领域可以跳过汽油柴油阶段,直接发展电动能源汽车。
而上级给出的回应就是直接责成科学院相关部门进行可行性研究。
但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眼下正处在青黄不接的当口,所长和书记俩人甚至全都不是院士,地位很是有些尴尬。
虽然也有刘东升院士这样的资深老前辈,但对方的研究重点在于陕、甘、青、藏四地,和文件里面提到的内容也不能完全对上号……
“到底是哪位大佬,能使唤得动这个级别直接下发文件……”
就在李广杉对着电脑屏幕上的名单逐个分析的时候,伴随着一阵干脆利落的脚步声,一名看上去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出现在了办公室外面。
他停下了手上转笔的动作,从屏幕前抬起头。
“老丁?”
李广杉面色一喜:
“我以为你已经下班了。”
门外之人,正是那位还不是院士的研究所所长,丁仲理。
以及他的副手,吴元福研究员。
“我正准备下班……”
丁仲理看着办公桌后面老伙计的表情,似乎猜到了什么:
“这是找我有事?”
“没错……我本来准备明天上班之后联系你来着。”
李广杉赶紧招呼外面的二人进来:
“你看看这个。”
说着把面前桌上的文件递给了丁仲理。
后者有些好奇地把公文包放在一边,然后接到手中:
“评估未来20-50年内气候变化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生态承载力的影响……”
文件不长,区区两页纸而已。
但就是这几百个字的内容,却让他的心情在几秒钟内坐了好几轮过山车。
对于丁仲理来说,这个任务在技术上并没有什么难度。
甚至研究所层面过去就做过类似的报告。
但很多时候,生态环境领域的争议并不出在技术上。
而是立场上。
环境保护作为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最顶格的政治正确之一,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可以说遍地都是生意。
这也正是丁仲理作为资深院士的弟子,即便荣誉傍身但至今都没能评上院士的原因之一。
而旁边的吴元福显然更为直接:
“李书记,上级在这么个不当不正的时候突然要求搞气候评估……是准备调整碳排放政策?”
听到这个问题,原本面色平淡的丁仲理瞬间眉头微皱——
这也是他所担心的事情。
自从四年前华夏加入wto,国际上就开始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两个领域对华夏施加压力。
单把这两件事拎出来说,那肯定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但结合时代条件则未必然。
在他看来,华夏如今正处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工业建设高速发展的阶段。
环境保护先放在一边不提,碳排放权那是必须要保证的。
再者说以发达国家为主制订的减排策略极不公平,哪怕出于国家尊严考虑,也决不能答应这种新时代的不平等条约。
而李广杉则无奈地摇了摇头:
“我也不知道……上级对这件事口风很紧,我通过不少渠道打听,都没漏出来半点风声……”
“……”
一阵沉默过后,他把目光转向丁仲理:
“我说老丁,你是这方面的专家,又是我们研究所的所长,这个评估肯定要你来牵头。”
“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迂回策略,先发表一些更贴近主流学界的意见,至少把院士头衔给解决下来,这样以后你再说话也更有分量嘛……”
李广山并非技术人员,好在自我定位非常清晰,即便作为书记,也很少提出业务层面的建议。
这一次,实在是憋不住了。
他倒不是对自己搭档的立场有什么不满。
只是考虑到对方作为科学院一所之长,屡次因为各种阻挠而无法当选院士,也实在不是什么长脸的事情。
好歹讲究一下斗争的方式方法呢?
先服个软,等当了院士以后想发表什么意见,还不是你自己说了算?
不过这个时候,丁仲理在心中已经做出了决定。
“李书记,我知道你是为我,也是为研究所的发展考虑。”
“我已经考虑好了。”
李广山和吴元福二人同时看向了他。
“科学,是要坚持
海棠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