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他不免有了些担忧。
不过,闻学友还是很快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
因为,后面还有另一项“撒手锏”。
他把ppt翻到了后面一页。
上面是第二部 分的标题:
自适应处理机匣。
“另一方面,相比于航空发动机,船用燃机在追求更高的设计工况效率的同时,要求在非设计转速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因此在保证船用燃机高转速下拥有高效率的同时,也应专门考虑其在较低工况下的实际运行稳定性。”
稍作停顿之后,闻学友继续介绍道:
“出于这方面考虑,我们在尽量维持核心零部件通用的前提下,设计了一种自适应处理机匣,在动叶的前缘和尾缘处开口,中间通过桥式结构连接,利用前后两个开口的压差,使得后面开口附近的气流通向前开口,从而改变叶顶间隙涡的内核,并有效削弱叶顶泄露二次流的产生……”
“这一设计可以兼顾压气机效率和稳定裕度,同时适用于突尖失速中的堵塞失速和叶顶过载失速,以及模态失速。”
“根据模拟测试,在压气机处于模态失速时,新型自适应机匣能够扩稳达到2,而当压气机失速类型转变为突尖失速时,扩稳效果可达6,总体来看可将汽轮机50转速以下工况的平均热效率提高35,而在设计点处的效率仅降低023,几乎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阎忠诚在下面静静听着闻学友的介绍,面色也逐渐变得玩味起来——
对方刚才特地提到船用燃机和航发的区别,显然是为了强调自己这边在船用动力领域的经验不足。
当然也必须承认,这个自适应机匣技术确实相当巧妙。
利用相对小的成本,实现了对燃气轮机高低转速性能的两头兼顾。
算是解决了燃气轮机动力的一个巨大痛点。
如果是更早之前的自己来参会,或许还真拿不出什么好的应对办法。
但现在,情况已经不一样了——
三天前,常总提出的那个多级可调静叶匹配技术,似乎带着点殊途同归,又针锋相对的意思……
恐怖如斯jpg
当闻学友讲完自己的最后一页ppt之后,他转过身来,站在讲台上环顾四周。
下面一众来自海军,乃至其它领域技术人员或是低头沉思,或是不住点头,或是奋笔疾书……
总之都表现出了非常重视的态度。
显然,他这一轮介绍,效果不错。
见到这一幕,闻学友不由得松了口气。
他双手背到身后,颇有一种睥睨天下的感觉。
尽管gt25000的底子确实不如qc300,但这主要体现在其作为工业燃机的设计上。
无论是发电还是管道动力,都不需要追求极致的紧凑性。
而在改为船用动力之后,这方面就成为了难以优化的短板。
不过,闻学友觉得,以后的事情不提,自己今天把052系列后续舰的动力系统给吃下来,问题应该还是不大的。
一方面gt25000的指标性能并不差,也有不小的升级潜力,对于052系列来说完全够用。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
他看过606所在涡喷14基础上给054型护卫舰设计的燃气轮机。
单从技术上讲确实接近无可挑剔。
但能够看出来,对方仍然是在用设计航发的那套思路设计燃机。
比如为了提高常态下的燃油经济性,不得不选择了相对低的设计点转速,导致最大功率和转速相应效率受到一定影响。
也正是因此,他今天才针对性地提到了能够拓宽工作范围的机匣自适应处理技术。
毕竟,哪怕是柴燃交替动力系统,燃气轮机也不可能一直维持在高转速工作。
巡航柴油机一般只能提供10节出头的航速,而如果想要再快点,那无论是20节还是30节,都得启动燃气轮机才行。
带着这样的想法,闻学友在一阵热烈的掌声当中缓缓走下讲台。
甚至在回到座位的过程中,还特地稍稍绕了段路,从阎忠诚身边经过了一下。
结果发现对方刚才虽然也在低头记东西,但内容却和自己想象当中不太一样——
尽管只是一走一过的功夫,但闻学友还是凭借出色的动态视力,瞄到了其中一段内容。
“机匣处理对整机核心部分影响小,对比xxxx技术效果较差……”
“是否可以考虑联用机匣自适应与xxxx技术?”
“……”
“嘶……”
闻学友几乎是下意识就屏住了呼吸。
阎忠诚的字迹龙飞凤舞,加上时间又短,因此很多字迹只能半认半猜。
但大家都是搞燃机的,大部分内容不难猜的出来。
只有那个xxxx技术,完全没
海棠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