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夫简直想要抽自己的耳光,但光是后悔显然无济于事,只好对着白礼德大声喊道:
“快,拍照,拍照!”
与此同时,常浩南也抬着头,目视五架飞机逐渐接近,又逐渐远去。
半小时前祝虞声的感觉,他终于也体会到了。
歼11as的01号机、两架歼11a涡扇验证机和歼10原始方案的01、03号原型机。
每一架,他都熟悉的不能再熟悉。
尤其是最外侧的两架飞机,正装着4具他倾注了大量心血的新型涡扇10发动机。
或许现场99的人都看不出其中的区别。
甚至绝大多数人都会以为那也是跟前一个编队一样的苏27sk。
但在相似的外形之下,却隐藏着完全不同的内在……
对常浩南来说,就像是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阅兵场上一样。
借着转头的功夫,他眼角的余光瞟到了天安门城楼上。
似乎,首长这次对着半空中挥手致意的时间,也格外长……
不一样的尾喷口
实际上,刚刚解说员对这个空中编队的介绍是“国产新一代战斗机”。
能被邀请过来观礼的,或许大多数并不懂空军,更不懂航空。
但是一定都能看明白形势。
更清楚国防现代化的意义。
尽管在这条时间线上,上半年的巴尔干危机被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妥善解决,并没有在华夏国内引发太大的风波。
可即便如此,整个90年代足够被人记住的事情也不是一件两件。
尤其96年初的那段时间,虽然新闻公开报道的都是在东南方向进行演习的内容,并没有说的特别直白,但到底发生了什么,到底为什么要进行演习,其实大家心里基本也都有数。
这才不到四年时间,没那么容易忘的。
而这次阅兵特地拉高规模,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算是回应了当年的事情。
有一种“军队建设奋发图强四年成果展”的既视感。
哪怕看不懂,但结合雄壮的军乐和解说员铿锵有力的声音,也能从中感受到一种自信。
相比于当年的那次演习,更加内敛。
却更加有力。
而对于那些懂行,但又接触不到太多内部消息的人(简称臭军迷)来说,今天这一波,已经可以称之为饕餮盛宴了。
比观礼台更靠前的媒体区域里,一名挂着工作人员胸牌的年轻记者,正架着照相机,恨不得把整个脸都塞进取景框里面去。
“小秦,小秦?”
在他身后,一名岁数略大的中年记者看着正在从远处飞过来的下一个三机编队,拍了拍仍然坚持把镜头对准头顶上的同伴:
“下一個编队过来了,快别拍前面的了!”
如果常浩南此时在附近的话,可能还会记得,这两个人,就是当年在第一届香洲航展上,他遇到的那个媒体二人组。
三年过去,当年还只是个实习生的秦成邦早就已经转了正,而带他的老前辈刘建设也因为那次抓准风口而一波起飞,被总编提拔专门负责做国际局势和军事方面的主题,成为报社里面的几个副总编之一。
然而,这波升职对于刘建设来说却是有苦说不出。
他当年“精准预测”歼8c的出现,完全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实际上对这方面纯纯外行。
以至于刚刚被提拔之后,半个月时间都没能写出一篇稿子来。
好在刘建设颇有自知之明,在意识到大事不妙之后,就赶紧把秦成邦转成正式岗弄到了自己手下。
结果这个板块还真就让他给做成了顶流,甚至还额外出了一个画册性质的双月刊杂志,虽然价格不低,但发行量仍然屡屡创下新高。
连带着秦成邦也在年初晋升到副主编的位置,逐渐转向幕后工作。
如今也就是赶上五十周年国庆这种大事,否则他们俩“元老”级别的人物几乎很少亲自出现场了。
“诶,好的好的……”
被称为小秦的秦成邦有些依依不舍地准备调转镜头——
那可是歼10啊,还是两架。
平时高强度上网冲浪的秦成邦从前年首飞开始,就在关注这个型号了。
完全由华夏自主设计研发的第三代战斗机。
可以说,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不知道多少人的内心。
但之前要想拍到照片,都得冒着大风险去132厂附近当卧草党。
而且还要碰运气。
毕竟不是每天都会进行试飞。
秦成邦一直想要出一期有关歼10的专栏,甚至连内容都已经写了个七七八八,全面分析并估计了这个型号的设计特点和性能水平。
最终结论是全面对标f16,只在多用途性能方面略有不足。
并推测可能会在2005年之前进入部队服役,最终
海棠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