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来,他们确实给的太多了……
因此,在研讨会里面出现一些熟悉的面孔,乃至常浩南搞出来的成果,也就不怎么令人意外了。
礼堂前方巨大的幕布上,是一辆看上去有些不太协调的坦克。
简单来说,就是炮塔相对于底盘来说显得实在太小了。
“祝总,毛总,我们根据这段时间的经验,重新建立了车辆底盘的力学模型,考虑到武器系统的研发还在进行当中,所以暂时还是使用原来型号的炮塔……”
正站在台上介绍的,是负责新型第三代主战坦克底盘部分研发的林庆松高工。
而下面首位坐着的两位,自然是该型号的正副两位总师。
“对于车身和行走系统关键部分的刚度以及动平衡,选取了七种典型车辆工况。”
“八倍冲击载荷,用于模拟履带车辆在高速运动状态下,不平路面对履带板的冲击……”
“过“凸”字形垂直墙,车辆通常由中间两组负重轮支撑整体结构,并加载4倍静载荷……”
“过壕沟,车辆第一与最后一组负重轮通过履带板与壕沟两头接触而中间悬空,同样加载4倍静载荷……”
“火炮向前最大俯仰角射击,重点考核座圈位置的刚度和承载能力……”
“火炮向侧面90°最大俯角射击……”
“经过计算我们发现,上述7种工况的最大应力远小于座圈周围,尤其座圈前部结构的屈服极限,并且座圈部分在正常情况下会被炮塔完全遮挡,也不涉及防护能力问题,可以在此处减去11吨质量……”
“行走部分,尤其悬挂部分在八倍冲击载荷的条件下强度不足,长时间高速越野的情况下有可能造成疲劳损伤从而损坏行走机构,需要在这部分进行补强,刚刚省下的重量可以考虑加在这里……”
“发动机舱部分仅由外板拼焊组成,此前唯一提高结构刚度性能的办法被限制于增加外板厚度的单一路径上,忽略了结构承载设计潜力,可以在此处进一步减重,改善车辆的重量分布,优化总体动平衡,并给未来的新型炮塔留出增重空间……”
“……”
“经过重新优化之后,车体部分总体减重374吨,其中可以留给车体首上强化防护的重量不少于235吨……”
“行走机构强度完全满足八倍冲击载荷的要求,安全越野速度可以从过去的35-40k提高到55-60k,并且满足在这一速度下行进间开火的稳定性需求……”
“总体上,我们认为,这一优化后的地盘设计,完全可以一步到位地满足未来新型坦克升级的需求,应该转入原型车试生产!”
新世纪的陆军主力(日万,祝兄弟们新年快乐!)
林庆松的报告,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他本人的表现上,都堪称提气。
虽然长期以来,陆军都是解放军各个军兵种之中的老大哥,但必须承认,长期以来,地面武器的研发和装备,反而是脱节和落后最多的。
69式坦克并未装备,79、80/88式坦克也只装备了极少的几个批次。
所以,直到如今的90年代末,华夏陆军的绝对主力都还是相当于t54a(1953年)技术状态的59式坦克。
甚至在某些地方还简配过。
虽说新时期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中,海空军的戏份在不断提高,但华夏作为一个国土面积广袤、周遭国际环境复杂的大陆国家,陆军装备总归还是不能弃疗。
眼前幕布上投影出的型号,就是面向21世纪研发的第三代主战坦克。
到眼下的1998年,这个项目已经进行了超过15年。
从一开始几乎完全是t72复刻版,到后来全面推倒重来转向西方设计习惯,再后来逐渐回归到自己的设计思路,又发现一开始的指标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因此将项目分成两步走……
大家当然都想一步到位地造出一辆符合军队要求的坦克,但现实就是如此。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9910工程的硬性时间节点无法更改。
国庆阅兵,海军的主战舰艇无法旱地行舟,自然不可能出现。
空军虽然能够低空编队通场,但考虑到安全问题,也不能飞的太低。
而且效果也受到天气影响很大。
因此,装备方队中首先亮相的、最重要的当家角色,只能是坦克。
然而,三代坦克的研发进度却并不乐观。
为此他们甚至一度认真考虑过,用原型车甚至验证车上阅兵的可能性……
而底盘,则一直是整個系统里面最为薄弱的一环。
原型车和第一阶段量产型号,预计只能承载50吨以下的总重,并且越野速度还受到巨大限制。
未来的第二阶段型号更是遥遥无期。
这对于以机动性为第二生命的装甲单位来说,无异于阿喀琉斯之踵。
而林庆松报
海棠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