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卡洛夫厂唯一的竞争对手,实际上是自己过去造出来的那800架伊尔76。
如果开价过高,华夏人完全有可能转过头去买旧货。
要知道这个时候才是1997年初,独联体各国手中的二手飞机机况尚且不错。
远的不说,就乌兹别克空军自己,手里就有十几架根本用不上的伊尔76等着脱手。
而大修伊尔76的业务,像是白俄571航空修理厂之类的地方都可以完成,竞争就很激烈了。
“何必留到后面,我想我们今天就可以开始谈。”
……
在有利可图的米尔济约耶夫极力撮合之下,华夏和契卡洛夫厂关于目前这10架飞机的相关谈判非常顺利,甚至都没需要坐上谈判桌,直接在一架伊尔76的机舱里面就达成了口头约定。
由于厂里急着用钱,加上这些飞机对于乌兹别克来说本来也属于白嫖,完全不涉及研发费用,崽卖爷田心不疼的情况下,10架飞机打包才要价108亿美元。
当然,对于这个时代的华夏来说,这已经可以算是一笔惊天大单了。
但如果让人在阎良的常浩南看到这个价格肯定要直呼离谱。
17年后的2014年,华夏从二毛手里购买的3架二手伊尔78,单价4500万美元。
哪怕计算这些年的通货膨胀率,单价960万的新机也确实称得上是清仓甩卖了。
当然,双方第二天还是办个了简短的仪式,把正式合同给定了下来。
毕竟都担心对方会反悔。
不过,随后和伊留申集团,以及契卡洛夫厂三方关于新型伊尔76f运输机采购的谈判,却是从一开始就进展缓慢。
二手飞机说穿了是过去联盟的资产,低价卖了也就卖了,但是新机,尤其还是刚刚完成首飞不久,还没有完全定型的新机,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洛兹科这边把飞机单价咬死了定在每架3300万美元,而且必须在未来10年内至少采购36架。
关于这个数量,怀国莫倒是没什么意见,但3300万美元的单价对于华夏来说还是太高了。
十一号工程总共省下来差不多20亿美元,总不能转手就把一多半都交到伊留申手里不是?
这可是纯正意义上的对外采购,不涉及技术转让的。
连续几天的交锋下来,双方都不愿意让步。
于是谈判就这么陷入了僵局。
“要不,我们联系一下那位财神爷同志,问问他有没有什么看法?”
在第不知道多少轮谈判结束之后,梁卓平谈笑间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驱虎吞狼,安70和伊尔76
当常浩南刚开始得知自己有一封电报时,还是有点摸不着头脑的。
知情权归知情权,只表明他有权限知道,并不意味着会有人把所有事情都特地通知给他——
那是主管领导才有的待遇。
所以常浩南并不知道这段时间科工委发生的各种事情。
并且电报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也让他有一种自己是否再度向前穿越了的幻视感。
眼下已经是90年代中后期,电报业务虽然尚且存在,但用的人已经基本没有了,以至于这其实是他两世为人收到过的第一封……
不过当他从172厂机要室拿到电报稿的时候,一切的疑惑就都迎刃而解了。
在一些加密通信领域,电报还是有其用武之地的。
一直到二十多年后,一些驻地偏远的武装部队中也还保留着报务员和电键式发报机以防万一。
这是一封放在商业电报上足够让一个普通职工倾家荡产的超长报文,里面的内容非常详尽,常浩南即便一目十行,也花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才从头到尾看过一遍。
看完前两页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
“我艹,我竟然这么牛逼的么……”
常浩南虽然知道过去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自己干了不少事,但作为一个技术人员,他主要关注的还是相比于前世扭转了哪些困难,以及节省了多少时间,对于这一系列操作到底给国家省下多少钱的事情反而没怎么考虑过。
但在这封电报里面,怀国莫却在某处不经意地提到,购买这批大飞机的经费,是从十一号工程中省下来的。
也就是说只算外汇就至少在十亿美元这个级别。
还不算人民币。
也难怪自己最近几个月受到的关注连他本人都感觉到有些意外。
按照刚刚重生时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在3-5年内把影响力提高到足以影响政策走向的程度。
现在看来差不多一年就实现了。
尽管眼下这种影响还是通过间接手段带来的。
不过心情大好的常浩南决定晚上吃顿好的庆祝一下。
然而,电报后面的内容就让他有点哭笑不得了。
这次科工委
海棠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