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7章(2 / 3)

esp;扶苏用的假名是秦扶胥,但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后曾经规定过“二名非礼也”,不让大家用二字的名。

&esp;&esp;两百年过去,庶民不一定还听他的,他早不是皇帝了。但贵族世家大多还遵循这个起名规则,放眼望去基本没有双字名的人。

&esp;&esp;唯一一个疑似双字名的戏志才,有人怀疑他是庶民出身所以不讲究这个,也有人觉得志才是他的表字、名已经失传了。

&esp;&esp;本位面的戏志才确实有个大名戏忠。

&esp;&esp;这次出山后,曹操就提醒扶苏改个名。如果他继续用秦扶胥的话,双字名可能会让贵族怀疑他出身寒微,进而瞧不起他。

&esp;&esp;曹操认为,秦氏父子可能是因为身为秦朝遗民,不屑遵循王莽定下的规矩。

&esp;&esp;而且光武帝刘秀取代新莽后,按道理说这个单字名的规矩已经是过去式了,不遵守也是没关系的。只是秦氏不怎么和外头的贵族相交,才不爱在这上面讲究。

&esp;&esp;如今既已入乡,最好还是随一下俗。

&esp;&esp;扶苏便从善如流地省略了扶字,说自己叫秦胥秦梓桑。

&esp;&esp;正好,扶胥和扶苏太有指代性了,保不齐就有脑洞大开的人猜到什么。

&esp;&esp;虽然胥字的含义是官职,好像和后头的表字没什么关系。但这年头表字也有表达美好期许的意思,不一定和本名相关,旁人也不会揪着不放。

&esp;&esp;所以扶苏方才和曹操聊天之时,就干脆自称“胥”了。

&esp;&esp;曹操听了扶苏的询问,叹一口气:

&esp;&esp;“操如今得罪了兖州士族,只怕没那么容易与他们重修旧好。”

&esp;&esp;双方都是聪明人,曹操猜到了扶苏的来意,故意说出自己的烦恼,给扶苏递梯子。

&esp;&esp;扶苏顺着梯子往下说:

&esp;&esp;“某有一计,可稍稍缓和彼此关系。然此计无法彻底消除隔阂,只能叫兖州士族不再拿使君的所作所为出言抨击。”

&esp;&esp;曹操心想这样也够了。

&esp;&esp;他最近经常被兖州这边的世家家主阴阳怪气,他们地头蛇抱团,自己一个外来的也没办法。

&esp;&esp;曹操到底是南边豫州境内的沛国人,不是兖州土著。在别人的地盘上,不得不委曲求全一下。

&esp;&esp;能在修复关系的同时堵上世家们的嘴,已经是意外之喜了。

&esp;&esp;曹操虚心求教:

&esp;&esp;“不知梓桑有何妙计?”

&esp;&esp;扶苏微微一笑:

&esp;&esp;“他们如今有底气谴责使君,不过是因为他们自认清白。倘若使君将从世家手中抄没的家产分出一部分来给他们,拿了好处,他们可就无法置身事外了。”

&esp;&esp;之前曹操本来想着稍微动几个世家,够安置青州兵就行。结果那些世家的姻亲不肯罢休,开始公然和曹操对着干。

&esp;&esp;曹操到底是个小暴脾气,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这些闹事的也一起收拾了。

&esp;&esp;于是最后弄到手的财产比预计的要多不少,该安置的都安置下去之后,手头还有许多田产财帛。

&esp;&esp;要把这些东西拿出去分给其他世家,确实是肉疼了一些。但能借此将大家全部拖下水成为“共犯”,这笔买卖很值。

&esp;&esp;曹操茅塞顿开:

&esp;&esp;“大善!”

&esp;&esp;这是一招毒计,也是一出阳谋。有骨气的话你别要好处,拿了好处你就没资格叫嚣了。

&esp;&esp;做主抄家的曹操如果有问题,你这个跟在后头瓜分东西的又算什么好东西?

&esp;&esp;世家都是讲利益的,什么别的都是空中楼阁。寻常的拉拢示好收效甚微,唯有把彼此的利益进行捆绑,才能高枕无忧。

&esp;&esp;荀彧难道当真只能替曹操招揽到颍川名士吗?当然不是,只是在刚起步的时候,荀彧得替他们颍川集团站稳脚跟。

&esp;&esp;所以他让曹操身边跟随的基本都是出自颍川的人才,这样颍川和曹操就深度捆绑到了一起。以后无论如何,曹操都得对颍川比对其他地方更好。

&esp;&esp;兖州士族迎曹操入兖,也是想趁着曹操刚起来对他进行投资。可惜被颍川集团抢先一步,陈宫没能争过荀彧。

&esp;&esp;如今曹操身边又多了个同样厉害的戏志才,依然是颍川人,陈宫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海棠情欲